轩辕李的博客 轩辕李的博客
首页
  • Java
  • Spring
  • 其他语言
  • 工具
  • HTML&CSS
  • JavaScript
  • 分布式
  • 代码质量管理
  • 基础
  • 操作系统
  • 计算机网络
  • 编程范式
  • 安全
  • 中间件
  • 心得
关于
  • 分类
  • 标签
  • 归档
GitHub (opens new window)

轩辕李

勇猛精进,星辰大海
首页
  • Java
  • Spring
  • 其他语言
  • 工具
  • HTML&CSS
  • JavaScript
  • 分布式
  • 代码质量管理
  • 基础
  • 操作系统
  • 计算机网络
  • 编程范式
  • 安全
  • 中间件
  • 心得
关于
  • 分类
  • 标签
  • 归档
GitHub (opens new window)
  • Java

    • 核心

    • 并发

      • Java并发-线程基础与synchronized关键字
        • 一、线程基础知识
        • 二、线程基本操作
          • 1、创建并启动线程
          • 2、线程终止
          • 3、线程中断机制
          • 4、等待和通知机制
          • 5、join和yield方法
        • 三、synchronized关键字
          • 1、synchronized基本原理
          • 2、synchronized的使用方式
          • 3、synchronized使用注意事项
          • 4、synchronized的可重入特性
        • 四、总结
      • Java并发-重入锁ReentrantLock详解与实践
      • Java并发-信号量Semaphore
      • Java并发-读写锁ReadWriteLock
      • Java并发-倒计时器CountDownLatch
      • Java并发-栅栏CyclicBarrier
      • Java并发-LockSupport线程阻塞工具类
      • Java并发-线程池ThreadPoolExecutor
      • Java并发-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
      • Java并发-以空间换时间之ThreadLocal
      • Java并发-无锁策略CAS与atomic包
      • Java并发-JDK并发容器
      • Java并发-异步调用结果之Future和CompletableFuture
      • Java并发-Fork Join框架
      • Java并发-调试与诊断
    • 经验

    • JVM

    • 企业应用

  • Spring

  • 其他语言

  • 工具

  • 后端
  • Java
  • 并发
轩辕李
2018-05-31
目录

Java并发-线程基础与synchronized关键字

在现代程序开发中,并发处理已经成为必备技能。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大行其道的今天,从前端处理到服务调用、缓存处理、数据库处理、文件处理、消息处理等等,都离不开并发编程的知识。

本文是Java并发系列的开篇,我们从最基础的线程概念开始,逐步深入到synchronized关键字的使用。希望通过这个系列,能帮大家建立起完整的并发编程知识体系。

# 一、线程基础知识

我们先从概念上理解一下进程和线程的关系:

  • 进程:是线程的容器,是程序在操作系统中的运行实例
  • 线程: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,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

线程相比进程有个很大的优势:线程间的切换和调度成本远远小于进程。这也是为什么在并发编程中我们更多使用线程的原因。

在深入学习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线程的生命周期,这对后面的理解很重要:

  1. NEW(新建):线程对象被创建,但还没有调用start()方法
  2. RUNNABLE(可运行):调用start()方法后,线程处于就绪状态,等待CPU调度
  3. BLOCKED(阻塞):线程被阻塞于锁,等待获取synchronized锁
  4. WAITING(等待):线程调用wait()、join()或park()方法后进入无限期等待状态
  5. TIMED_WAITING(超时等待):调用带超时参数的sleep()、wait()、join()方法
  6. TERMINATED(终止):线程执行完毕或因异常而终止

这些状态之间的转换构成了线程的完整生命周期。刚接触可能觉得复杂,先有个整体印象,随着学习深入会逐渐清晰。

# 二、线程基本操作

# 1、创建并启动线程

Java中创建线程主要有两种方式:继承Thread类或实现Runnable接口。我们来看具体的实现:

public class HelloThread extends Thread{
	@Override
	public void run() {
		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");
	}
}
//和
public class Hello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{
	@Override
	public void run() {
		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 runnable");
	}
}

有了线程的主体,来看看如何新建并启动线程:

new HelloThread().start();
//和
new Thread(new HelloRunnable()).start();

从使用方式上可以看出:

  • 继承Thread类:可以直接创建实例并调用start()方法
  • 实现Runnable接口:需要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构造器

实际开发中更推荐使用Runnable接口,因为Java是单继承的,实现接口更加灵活。

# 2、线程终止

关于线程的生命周期,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理解:

  • JVM会等待所有非守护线程结束后才会退出
  • 守护线程(通过thread.setDaemon(true)设置)会随着主线程一起结束
  • 如果有用户线程在长时间运行,JVM就不会退出

Thread.stop()方法已经被废弃,因为它会强制终止线程,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。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标志位来优雅地终止线程:

class HelloThread extends Thread{

	private boolean isStop;
	
	@Override
	public void run() {
		try {
			sleep(2000);
		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			Thread.currentThread().interrupt();
		}
		if (!isStop) {
			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 thread");
		}
	}
	
	public void stopMe() {
		isStop = true;
	}
	
}
//main中的代码
HelloThread thread = new HelloThread();
thread.start();
thread.stopMe();

# 3、线程中断机制

除了使用标志位,JDK还提供了更优雅的线程中断机制。线程中断的工作原理是:给目标线程发送一个中断信号,告诉它"有人希望你停止执行",但具体如何响应这个信号,完全取决于线程自己的实现逻辑。

Thread类提供了三个相关方法:

  • interrupt():实例方法,用来给目标线程发送中断信号
  • isInterrupted():实例方法,检查线程是否收到中断信号
  • interrupted():静态方法,检查当前线程是否收到中断信号,并清除中断状态

先来一个简单的例子,演示一下前两个方法:

class HelloThread extends Thread {
	@Override
	public void run() {
		while (true) {
			if (Thread.currentThread().isInterrupted()) {
				System.out.println("stop!");
				break;
			}
		}
	}
}

//main中执行
HelloThread thread = new HelloThread();
thread.start();
thread.interrupt();

这个例子展示了中断机制的基本用法:主线程调用子线程的interrupt()方法发送中断信号,子线程通过isInterrupted()检查中断状态,收到信号后主动退出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线程完全可以选择忽略中断信号,但这样做不太规范,建议总是对中断信号进行适当的处理。


中断机制在不同的阻塞场景下表现不同,需要特别注意:

1. 可中断的阻塞方法 当线程正在执行wait()、sleep()、join()等方法时收到中断信号,这些方法会:

  • 清除线程的中断状态
  • 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

2. 不可中断的阻塞
当线程被阻塞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Lock.lock()上时,中断信号不会让线程抛出异常,只会设置中断标志位。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获取锁后主动检查中断状态:

while (!Thread.currentThread().isInterrupted()) {
    synchronized (lock) {
        // 业务逻辑
    }
}

不过好在Java并发包中的工具类提供了更好的支持,比如Lock.lockInterruptibly()方法就能响应中断。关于这些高级工具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详细介绍。

# 4、等待和通知机制

在多线程协作中,经常需要一个线程等待某个条件满足后再继续执行。Java提供了wait()和notify()方法来实现这种线程间通信。

工作机制很简单:

  • 线程A调用obj.wait()后会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状态
  • 线程B调用obj.notify()会唤醒一个在该对象上等待的线程
  • 被唤醒的线程需要重新获取锁才能继续执行

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:

public class Demo {
	final static Object object = new Object();

	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
		public void run() {
			synchronized (object) {
				try {
					object.wait();
				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					e.printStackTrace();
				}
			}
		}

	}

	public static class T2 extends Thread {
		public void run() {
			synchronized (object) {
				object.notify();
			}
		}
	}
}

使用这段代码时,可以先启动T1线程(会进入等待状态),然后启动T2线程(唤醒T1),最后两个线程都正常结束。

重要的使用约束:

  • wait()和notify()必须在synchronized块中调用
  • 调用前必须先获得对象的监视器锁
  • notify()随机唤醒一个等待线程,notifyAll()唤醒所有等待线程

这种机制为线程间协作提供了基础支撑。

# 5、join和yield方法

这两个方法提供了不同的线程协作方式:

join方法
当线程A调用线程B的join()方法时,线程A会阻塞等待,直到线程B执行完毕。这相当于"插队"机制,确保某个线程优先完成。

Thread t1 = new Thread(() -> System.out.println("任务1"));
Thread t2 = new Thread(() -> System.out.println("任务2"));

t1.start();
t1.join(); // 等待t1完成
t2.start(); // 确保任务1先执行完

yield方法
yield()方法让当前线程主动让出CPU时间片,给相同优先级的其他线程执行机会。如果没有相同优先级的就绪线程,则可能什么都不做。这是一种"谦让"机制,不保证一定会切换线程。

# 三、synchronized关键字

前面我们了解了线程的基本概念和操作,现在该面对多线程编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了:线程安全。

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时,就可能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,我们先了解几个重要术语:

  • 临界区:同时只能被一个线程访问的共享资源区域
  • 竞态条件:多线程并发访问共享数据,最终结果取决于线程执行的时序

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看看线程安全问题:

public class Demo {
	static int num = 0;

	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
		public void run() {
			num++;
		}

	}

	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		int step = 0;
		while (true) {
			num = 0;
			test();
			System.out.println(++step);
			if (num != 5) {
				System.out.println("num: " + num);
				break;
			}
		}
	}

	public static void test() {
		T1 t1 = new T1();
		T1 t2 = new T1();
		T1 t3 = new T1();
		T1 t4 = new T1();
		T1 t5 = new T1();
		t1.start();
		t2.start();
		t3.start();
		t4.start();
		t5.start();
		try {
			t1.join();
			t2.join();
			t3.join();
			t4.join();
			t5.join();
		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			Thread.currentThread().interrupt();
		}
	}
}

这个例子创建了5个线程,每个线程对共享变量num执行自增操作,期望的结果是5。但是,如果你多次运行这个程序,会发现偶尔会出现num小于5的情况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原因在于num++并不是原子操作,它实际上包含三个步骤:

  1. 读取num的当前值
  2. 将值加1
  3. 将结果写回num

当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这三个步骤时,就可能出现数据竞争,导致最终结果不正确。

# 1、synchronized基本原理

Java提供了synchronized关键字来解决线程安全问题。synchronized提供了互斥锁机制,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执行被保护的代码块,从而实现原子性。

synchronized的基本结构包含两部分:

  • 锁对象:用作同步监视器的对象引用
  • 同步代码块:需要被保护的临界区代码

现在我们来修复上面的线程安全问题:

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
    public void run() {
        synchronized(this)
            num++;
    }

}

在这个修复后的版本中:

  • 锁对象是this,即当前的线程实例
  • 同步代码块是num++操作

但这里有个问题:每个线程实例都有自己的锁,所以实际上这种写法并不能解决线程安全问题!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共享的锁对象:

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 = new Object();
    
    public void run() {
        synchronized(LOCK) {
            num++;
        }
    }
}

synchronized的工作原理是:线程执行到同步块时会尝试获取锁对象的监视器,获取成功后执行临界区代码,执行完毕后释放锁。其他线程必须等待锁释放才能获得执行机会。

# 2、synchronized的使用方式

synchronized有多种使用方式,适用于不同的场景:

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object = new Object();

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    public void run() {
        synchronized (object) {
            num++;
        }
    }
}
// 方式2:修饰实例方法
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 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un() {
        num++;
    }
}

// 方式3:修饰静态方法
public static class T1 extends Thread {
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increment() {
        num++;
    }
    
    public void run() {
        increment();
    }
}

不同使用方式的锁对象:

  • 同步代码块:锁对象是括号内指定的对象
  • 实例方法:锁对象是当前实例(this)
  • 静态方法:锁对象是当前类的Class对象

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使用相同锁对象的同步代码才能互斥。如果锁对象不同,就无法实现同步效果。

# 3、synchronized使用注意事项

1. 避免使用可变的锁对象

// 错误示例
synchronized (new Object()) {  // 每次都是新对象,无法实现同步
    // ...
}

2. 避免使用可能被缓存的对象作为锁 Integer、String、Boolean等对象在JVM中可能被重用(如字符串常量池、整数缓存),这意味着你的锁对象可能被其他不相关的代码使用,导致意外的同步行为:

// 存在风险的写法
String lockStr = "LOCK";  // 可能被其他代码复用
synchronized (lockStr) {
    // ...
}

// 推荐做法
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 = new Object();
synchronized (LOCK) {
    // ...
}

# 4、synchronized的可重入特性

synchronized锁是可重入的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。来看一个典型的场景:

class Widget {
	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oSomething() {
            ...
	}
}

class LoggingWidget extends Widget {
	@Override
	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oSomething() {
		System.out.println("logging do something");
		super.doSomething();
	}
}

当调用LoggingWidget.doSomething()时会发生什么?

  1. 线程首先获得LoggingWidget实例的锁
  2. 在方法内部调用super.doSomething()时,需要再次获得同一个对象的锁

如果锁不是可重入的,这里就会发生死锁:线程在等待自己已经持有的锁。

可重入性的含义:同一个线程可以多次获得它已经持有的锁。Java中的synchronized锁维护了一个获取计数器和拥有者线程的标识:

  • 当线程第一次获得锁时,计数器为1
  • 同一线程再次获得锁时,计数器递增
  • 每次释放锁时,计数器递减
  • 计数器为0时,锁才真正释放

这种机制是基于线程的,而不是基于方法调用的,确保了同一线程的递归调用和方法间调用不会产生死锁。

# 四、总结

本文介绍了Java并发编程的基础知识:

线程基础:

  • 理解线程生命周期的6个状态
  • 掌握线程创建的两种方式:继承Thread类和实现Runnable接口
  • 学会优雅地终止线程:标志位法和中断机制
  • 了解线程间协作:wait()/notify()、join()/yield()

synchronized关键字:

  • 解决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安全问题
  • 提供互斥锁机制,确保代码块的原子性执行
  • 支持多种使用方式:同步代码块、同步方法
  • 具备可重入特性,避免死锁问题

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并发工具(如Lock、Executor、并发容器等)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在实际开发中,正确使用synchronized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线程安全问题。

祝你变得更强!

编辑 (opens new window)
#synchronized
上次更新: 2025/08/14
聊聊classpath及其资源获取
Java并发-重入锁ReentrantLock详解与实践

← 聊聊classpath及其资源获取 Java并发-重入锁ReentrantLock详解与实践→

最近更新
01
AI时代的编程心得
09-11
02
Claude Code与Codex的协同工作
09-01
03
Claude Code实战之供应商切换工具
08-18
更多文章>
Theme by Vdoing | Copyright © 2018-2025 京ICP备2021021832号-2 | MIT License
  • 跟随系统
  • 浅色模式
  • 深色模式
  • 阅读模式